【检察朗读 | 聆听榜样故事,汲取奋进力量】向英雄学习之孔繁森篇


[日期:2021-05-06 15:58:54]
来源:
作者:

伟大出自平凡,平凡造就伟大。英雄模范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。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之际,李沧区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推出“检察朗读|聆听榜样故事、汲取奋进力量”专栏,与您一起分享百年党史中英雄模范们的故事。
1944年,孔繁森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。在党的培养教育下,他参军、入党,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。1979年,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,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。他并非不知道西藏天高地远,并非不知道那里生活艰苦,并非不知道远离家乡和亲人意味着什么。但他更清楚地知道,这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,这是党的召唤。
从踏上西藏高原那天起,孔繁森就暗下决心: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这块神圣的土地,献给勤劳、勇敢的藏族人民。那时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,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带领群众脱贫致富,他亲自到一个乡试点,又把经验在全县推广。在岗巴3年,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,每到一地就访贫问苦,宣传党的政策,和群众一起收割、打场、挖泥塘,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1981年,孔繁森奉调回山东离开岗巴时,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。
1988年,具有西藏工作经验且政治成熟的孔繁森被推荐为山东省的援藏干部。那时的孔繁森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,但在家人的支持下,他再次毅然前往。在职期间,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、村办小学,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。1991年,一次车祸把他摔成了严重的脑震荡,颅骨骨折,高烧昏迷。住院治疗期间,他得知一所学校发生了问题时,便不顾高烧未退、眼睛充血,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现场处理。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,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%提高到80%。
1992年,孔繁森延长在藏时间到阿里工作,他到达阿里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调查研究。为了寻找阿里的发展优势,全地区106个乡,他跑了98个,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的深深足迹。为了不耽误工作,孔繁森刚到高原就一边输液,一边工作,一个多月下来,体重减轻了14公斤。
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孔繁森逐渐摸清了阿里经济发展的门路。1994年初,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地区人民为实现阿里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奋斗时,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。漫天大雪,吞没了农田、牧场和村庄,孔繁森挨家挨户地走访灾民,分发救济粮和救济款。长时间的高山反应,持续不断的超负荷工作,使孔繁森本来就带病的身体更加虚弱。他感到眼前阵阵发黑,身上不住地冒虚汗,但还是坚持着给冻伤的牧民做检查,以及解决曲仓乡受灾牧民的搬迁、转场等工作,一直忙到凌晨2点多钟,才躺下休息。凌晨3时许,他感到心跳加快,胸闷气短,天旋地转。有高原生活经验和医学常识的孔繁森,预感到死神正向自己逼近……写下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一腔热血洒高原”的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,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家人,他拜托同行的小梁每月代替自己向家中寄一份平安信,好让家人能够安心。所幸,孔繁森挺过了这一夜。
这一年7月,孔繁森在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后,没有立即返回,他要利用这个机会当面向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陈述想法,争取支持。当时,他母亲正卧病在床,水米不进,家里几次催他回去,可为了阿里地区6万多群众,他只好在心里默默地为母亲祈祷、祝福。在北京的20多天里,孔繁森先后跑了十多个部门,每到一处,他都把记录阿里灾情的录像带放给有关同志看,一边放一边讲灾区群众的困难,说那里条件的艰苦,谈建设防灾抗灾基地对阿里的特殊意义,人们无不为他的一片赤诚所感动。阿里的灾情引起有关负责同志的重视,破例为阿里解决了一大笔救灾款和项目资金。在孔繁森等一班人的带领下,阿里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。
1994年11月29日,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,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,年仅50岁。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,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:一是他仅有的钱款——8.6元;一是他的“绝笔”—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。
“冰山愈冷情愈热,耿耿忠心照雪山。”正如孔繁森在一首诗中所写,他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,献给了党的事业。对藏族同胞的爱、对祖国人民的爱,就像高原上的蓝天一样,那样地纯洁,那样地深沉,那样地博大。他始终在努力实践着自己最喜爱的那句名言:“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,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