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检察朗读 | 聆听榜样故事,汲取奋进力量】向英雄学习之吕玉兰篇


[日期:2021-05-26 16:35:04]
来源:
作者:

伟大出自平凡,平凡造就伟大。英雄模范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。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之际,李沧区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推出“检察朗读|聆听榜样故事、汲取奋进力量”专栏,与您一起分享百年党史中英雄模范们的故事。
 
“穷沙窝里把根扎,开出一支玉兰花。”诗句中的穷沙窝,指的就是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。吕玉兰,冀南平原上一名普通农家女,就是在这个穷沙窝里成长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。
1956年初春,吕玉兰高小毕业后回到家乡,被推选为村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妇女社长,决意要植树造林,防风锁沙。那一年,她才16岁。
在数千亩沙荒地上植树造林,困难重重,第一道坎就是没钱买树苗,怎么办?她找老党员商量,得到一个“采树种、育树苗”的办法。很快,她说服了七八个大姑娘小媳妇,和她一起登梯子、攀墙头,上树采榆钱儿。衣服挂破了,一脚蹬空摔下来,她全不在乎。一个春天下来,她们采了满满一大囤榆钱儿 。随后,果真育出了树苗。
转眼到了冬天,吕玉兰组织40多个姑娘媳妇儿,成立了“妇女造林队”,开始冬季造林。每天,她们清早起来,带上两个窝窝头,背上树苗,顶着寒风,到几里地外的沙滩上造林,一气干到天黑才回家。饿了,就着咸菜啃几口窝窝头;渴了,喝口凉水。寒风裹着飞沙,把她们打得透心凉,可她们谁也不肯休息一天。
一天、两天,时间一长,吕玉兰脚上生了冻疮,流出了黄水,沾上了袜子,袜子又和鞋粘在了一起,一动弹就疼得钻心。于是,她干脆睡觉就不脱鞋了。
就是凭着这股干劲儿,到1959年,吕玉兰和同伴们一共栽下11万棵树。这些树像一道绿色屏障,挡住了风沙,实现了东留善固村几代人的绿化梦。
治住风沙,吕玉兰又把目光转向农田基本建设,决心变旱地为水地,变薄地为肥田。那时候干活儿苦,可吕玉兰仿佛总有使不完的劲儿,时时处处干在前面。
村里老人总说:“玉兰干活,从来不闹虚腰。”1963年8月,河北中南部连降暴雨,吕玉兰和队友们挽起裤腿儿,泡在脚踝深的水渠里排涝。有一年,三夏抢收麦子,玉兰吃住在打麦场,连续奋战几天几夜,头上竟“长”出了麦苗。掉在她头发里的麦粒,在汗水的浸泡下,居然发芽了……“要不是玉兰舍得吃苦,哪有今天的好日子过?”老人们感慨。
无论工作岗位怎样变化,吕玉兰艰苦创业的劲头始终不减。
1981年9月,按照组织安排,吕玉兰从河北省委调任正定县委副书记。“玉兰来正定的当天,就借了别人一辆自行车骑着下乡去了。”程宝怀回忆说。
1970年,她在东留善固村建立试验农场,光小麦品种就种了20多种。通过对比试验后在大田推广,逐步把全村农作物改换成了优良品种。任临西县委书记时,她提出“层层搭梯子,生产步步高”。县委抓住44个在自然条件和生产发展上各有特点的先进单位作为“梯子”,很快出现了“一面红旗带一片,多面红旗带全县”的生动局面。
1971年,吕玉兰到省委工作很长一段时间,还兼任着东留善固村党支部书记。当时的省委工作人员冀平说:“她跟我讲,她不是认为兼着支部书记,东留善固会发展得多么好,也不是对后来的人不放心。她是觉得自己到了省委领导这么一个位子上,还在村里兼个职,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脱离群众,要时刻想着群众。”
“凡是集体的东西,咱一点也不能沾。”吕玉兰这样说。
1976年,村里开始搞新农村建设,每年冬天,由生产队组织男女老少,拆旧房盖新房。拆房、盖房都记工分,年终分配时,再扣除盖房用的工分和檩条等物占款。吕玉兰家的房子是最后盖的,需25根檩条,除旧房的檩条全部用上外,还缺15根。这时有人说,树都是玉兰操持栽的,现在都成材了,都是玉兰的功劳,应该让玉兰挑最好的用,别使拆下来的旧檩条了,直接给25根新的。“玉兰姐听说后坚决不同意,说不能搞特殊,多占集体便宜。1980年年终分配时,她的拆盖房用工、檩条等物占款全部从分配中扣回集体。”
1993年,吕玉兰因病去世。墓前雕像中的她,眉眼含笑,仍在劳作。村民们为吕玉兰建起的纪念馆里,院中遍植玉兰,气味清幽。微风吹过,树叶飒飒作响,“脚上有土,心里有谱”“我要在阳光下晒黑我的脸”……一声声朴素的话语,犹在人们的耳畔回响。
 
吕玉兰精神
★  爱国为民
★  艰苦创业
★  求真务实
★  无私奉献
 
吕玉兰经典语录
★ 凡是为群众服务的事,都在俺的圈里头。
★ 联系群众鱼得水,脱离群众树断根。
★ 说一千,道一万,不如带头干。
★ 凡是集体的东西,咱一点也不能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