伟大出自平凡,平凡造就伟大。英雄模范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。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之际,李沧区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推出“检察朗读|聆听榜样故事、汲取奋进力量”专栏,与您一起分享百年党史中英雄模范们的故事。
一生奉献给人民的好书记——杨善洲
他30岁起担任县级领导,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,50岁担任地委书记,几十年如一日,头戴竹叶帽,身披蓑衣,脚踏草鞋,一身泥巴一身土,走遍每一个村庄、踏遍每一道山梁,被人们亲切地称作“草鞋书记”;60岁退休后,他谢绝到省会城市养老的机会,回到家乡专心植树造林,一种就是22年,在光秃秃的荒山上建起了数万亩人工林,被人们亲切地称作“种树书记”。
他就是杨善洲,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,时时刻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。
沉到第一线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杨善洲一贯的工作作风。1982年,土地承包工作完成以后,杨善洲到施甸县了解情况。到了保场公社后,他对驾驶员赵从德说:“我到处看一看,你如果天黑不见我回来,就自己去找吃住。”说完下了车,向田里走去……直到第三天的中午,木老元公社给县委打来电话,赵从德才知道老书记在他们那里。木老元在偏远的山区,距离县城20余公里,杨善洲究竟走了多少户人家,走了多少崎岖山路,只有他自己知道。
保山地区山区面积大,土壤贫瘠、种植方式落后、农田水利设施薄弱。杨善洲专门在保场乡种了半亩粳稻试验田,试验“三岔九垄”插秧法。1978年,京国92杂交水稻试验成功,杨善洲马上推广,保山县、施甸县的水稻单产历史性地跨越了千斤大关。1978年至1981年,随着地区水稻单产跃居全省第一,保山从此获得“滇西粮仓”的美誉,杨善洲则被人们称作“粮书记”。
1988年杨善洲退休后,原本可以休息的他回到家乡施甸县,选中距县城城东南50多公里、平均海拔2200多米的大亮山植树造林。
山上没有路,他自己带领人修;山上没有住处,他用树杈和油毛毡搭起窝棚避寒;没有资金,他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跑项目;没有树苗,他亲自到各地买苗木,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去捡果核。
为种树造林,杨善洲倾注了多少心血与艰辛,大亮山知道,每一棵树知道,每一片绿荫知道……二十二载辛勤耕耘,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。
树苗儿一片片扩展,一年年长高,长成了林子,汇成了林海,林海招来了云,蓄住了水,昔日干涸的大亮山在水的滋养下“活”起来了。
多少年,喝水靠马驮人挑,婚丧嫁娶送礼要送两担水的山里人,第一次在家门口喝上了甘甜的水。有了水,农民种起了蔬菜、蘑菇、茶叶……拉到集市上换回了钱。
大亮山成了聚宝盆。
有关部门算了一笔账:整个林场约有1120万棵树,按每株30元的最低价算,总价值也有3亿多元!林子每年成长,又是一笔可观的绿色存款,至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,更是无法估量。
2009年4月,82岁的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,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。他说:“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,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。实在干不动了,我只能物归原主。”
2010年10月10日,杨善洲告别人世。他留下话:不开追悼会,不办丧事,遗体火化,如果我的亲朋好友和家属子女想念,就到雪松树下坐一坐吧……
“杨善洲,杨善洲,老牛拉车不回头,当官一场手空空,退休又钻山沟沟;二十多年绿荒山,拼了老命建林场,创造资产几个亿,分文不取乐悠悠……”这首歌唱遍了整个大亮山。
杨善洲精神
★ 忠诚
★ 为民
★ 奉献
★ 实干
杨善洲经典语录
★ 老老实实做人,踏踏实实做事。我不图名,不图利,图的是老百姓说没白给我公粮吃。
★ 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,但是我没有捞。共产党员拿着工资为人民服务再要钱,那怎么成?
★ 共产党人什么困难也不怕,就怕伤群众的心。
★ 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,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,现在任务还没完成,我怎么能歇下来?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,这个病就是“自讨苦吃”!
Copyright © 2017 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检察院.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7022784号-1
技术支持: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